........許添盛
有些心理治療派別曾說,每個兒童都會以為自己是家庭的拯救者,都試圖藉著自己的出生及後天的努力,讓整個家庭走向正面的方向。但當兒童如此想時,便承擔了能力無法負荷的壓力。佛洛依德主張「伊底帕斯情結」,認為男孩在權力及性上想取代父親、佔有母親,這樣的想法是謬誤的。因為男孩其實更想證明父親是對的,或是希望達成父母親的期望,做父母親做不到的事,來證明父母是好的、不敗的。兒童常常不知不覺地成了父母未竟的人生期望的達成者,背負著極大的歷史性任務,要嘛是為這個家求取成功,要嘛是為這個家求取和諧。
這樣的兒童逐漸成長後,也許發現一生「根本沒有真正為自己而活」,只因從小看了太多、聽了太多父母的辛勞付出、殷殷期盼及自我犧牲。因此,他的一生是在完成父母的期望、為父母而活,並非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悅,久而久之,終至罹患憂鬱症。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家庭或整個世界的拯救者,讓自己承擔了過度的壓力,偏偏內心又不認為自己真能辦到。這種人在兒童期的人格分化,並未與父母完全切斷,他沒有發現自己從未為己而活。